手掌大小的普通狨猴在實驗室里需求量很大,但它們幾乎無處可尋。這種常見的狨猴因體積小、生長快、社交能力強而引起了神經(jīng)科學家的關注?,F(xiàn)在,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使他們的大腦更容易成像,并將其用作自閉癥和帕金森氏癥等神經(jīng)疾病的模型?!暗珕栴}是,根本找不到這只猴子?!奔又荽髮W圣地亞哥分校的神經(jīng)科學家科里米勒說。
在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yī)學科學學院(NASEM)實驗動物研究所最近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神經(jīng)學家、威斯康星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主任喬恩萊文(Jon Levine)將這種激增的需求比作“即將響起的10級火警”。作為回應,該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NIH)計劃為擴大狨猴研究提供資金。包括米勒在內(nèi)的狨猴研究人員正在共同努力,幫助新實驗室飼養(yǎng)動物。
當米勒的實驗室在2009年開始使用狨猴進行研究時,許多研究獼猴(最受歡迎的實驗室猴種)的同事甚至不知道狨猴是猴子。“他們說,‘那是來自落基山脈的花栗鼠嗎?’”他說,“現(xiàn)在,這些人都想用狨猴。"
在一項調(diào)查中,米勒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美國狨猴研究團隊的數(shù)量已經(jīng)從2009年的8個增加到目前的27個,大約有40名學術帶頭人正在使用1900只狨猴。
在各種猴子中,狨猴以其社會合作而聞名:它們通過來回對話互相問候,配偶分擔養(yǎng)育后代的責任。它們比恒河猴小,更容易放置。一年生兩次,而不是一年生一兩次,對多代遺傳實驗有幫助。因為狨猴比更大的猴子成熟和衰老得更快,它們加速了對影響發(fā)育和衰老的疾病的研究。而且,狨猴的腦溝比恒河猴少,更容易在表面成像或記錄活動。
2009年,狨猴成為第一種通過精子和卵子將基因改造傳遞給后代的靈長類動物,科學家們對此變得熱情高漲。川崎中央實驗動物研究所(CIEA)的一個研究小組將一種熒光蛋白基因注入其胚胎。由此產(chǎn)生的狨猴皮膚和毛發(fā)在紫外線下呈現(xiàn)綠色。
從那以后,一系列轉基因狨猴接踵而至,許多研究來自CIEA遺傳學家佐佐木和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神經(jīng)科學家岡野秀之。在11月5日于加州圣地亞哥舉行的神經(jīng)科學學會會議上,他的團隊將展示兩項轉基因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帕金森綜合征相關的基因突變狨猴和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的雷特綜合征。研究人員希望通過觀察狨猴的疾病進展,分析它們的大腦狀況,可以揭示人類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并找到和測試新的療法。
2014年,政府啟動了一項400億日元(3.5億美元)的研究,用于繪制狨猴大腦的地圖。目前,美國有幾家實驗室正在開發(fā)轉基因靈長類動物。2016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神經(jīng)病與中風研究所的一個團隊與佐佐木合作,建立了一個狨猴模型,其中腦細胞在興奮時會發(fā)出熒光,這是一個監(jiān)測神經(jīng)活動的潛在工具。今年4月,麻省理工學院誕生了第一只攜帶SHANK3基因突變(與一些自閉癥病例有關)的狨猴。
制造轉基因猴子需要大量的人口,部分原因是被植入操縱胚胎的雌性猴子并不總是懷孕。領導麻省理工學院實驗項目的馮國平估計,最理想的體型至少是300只狨猴,這遠遠超過了一個美國機構的繁殖能力。(馮的團隊已經(jīng)逐步建立了一個約200只狨猴的實驗組)。在接下來的幾年里,當新的轉基因模型被廣泛使用時,希望使用它們的實驗室可能需要自己培育狨猴。與會者還討論了如何保持美國狨猴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但是新狨猴的供應有限。一項國際協(xié)議限制野生動物從它們出生的巴西出口。馮表示,從亞洲養(yǎng)殖機構進口動物“非常困難”。面對動物權利組織的壓力,大多數(shù)航空公司已經(jīng)停止運輸研究動物。
公眾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抵制讓研究人員變得謹慎。美國人道協(xié)會動物研究事務副總裁凱瑟琳康利(Kathleen Conlee)表示,人們對狨猴研究日益增長的興趣“令我們擔憂”。她說,用基因設計會生病的動物尤其成問題。
但是在一些研究中,科學家認為靈長類動物是不可替代的?!罢f到研究認知過程和其他復雜行為,有些事情只能通過靈長類動物模型來完成。”位于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國家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喬舒亞戈登在最近的NASEM會議上說。
同時,實驗室也在做一些事情。今年9月,多位研究人員建立了虛擬水池,現(xiàn)有的狨猴團隊每年將貢獻10%的動物給新的研究人員購買或繼承。米勒表示,這是保持該領域勢頭的權宜之計,“因為這是我職業(yè)生涯中難得的機會”。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