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y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負責編碼內耳聲音的神經元的分子譜,這可以為制定治療或預防聽力損失的治療策略提供信息。
8月2日,由HMS神經生物學教授Lisa Goodrich領導的一個小組在《細胞》雜志上報道,該小組負責將信息從內耳傳遞到大腦,由三種分子亞型組成。
根據這項研究,這些亞型中的一種在衰老小鼠的內耳中選擇性丟失,并且這種分子多樣性不能在聾鼠模型中正確出現。
古德里奇說:“我們的研究結果使我們能夠準確理解這些神經元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促進聽力,并對治療與年齡相關的先天性聽力損失具有其他意義。是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
在哺乳動物中,耳蝸,即負責檢測聲音的內耳器官,排列著被稱為毛細胞的感覺細胞,毛細胞將聲音振動轉化為生物電信號。這些信號被稱為螺旋神經節(jié)神經元(SGN)的神經元處理并傳輸到大腦。毛細胞或SGN的損傷會導致聽力損失。
SGN分為兩類。我們認為大部分聽力是由所謂的型SGN編碼的,它將內部的毛細胞與大腦連接起來。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型SGN中,一些亞組顯示出基線電活動和反應聲音的差異。一個群體被認為更容易受到噪音和年齡相關損失的影響。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知道這些神經元在分子水平上的差異。
由HMS研究員Brikha Shrestha領導的研究小組使用最近開發(fā)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來研究I型SGN神經元之間是否存在離散的分子同一性。研究人員從耳蝸的不同區(qū)域收集SGN,并對每個神經元(一次一個神經元)中表達的基因進行編目。
關鍵多樣性
該團隊的分析表明,型SGN在遺傳上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群體。相反,它們被分為三種不同的亞型,研究人員稱之為Ia、Ib和Ic。這些發(fā)現支持了先前發(fā)表的不同SGN亞組的生理學和解剖學描述。
隨著分子標記的發(fā)現,研究小組研究了SGN是如何受到不同形式聽力損失的影響。古德里奇實驗室的研究生Chester Chia在分析衰老小鼠時,發(fā)現其中一個SGN亞型的Ic選擇性丟失,這與之前的生理學研究是一致的。
在人類中,年齡是聽力損失的主要原因,這影響了近25%的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口,以及50%的75歲及以上的人口。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的跡象之一是,當有大量背景噪音時,例如在雞尾酒會上,聽力會增加。
古德里奇說:“它們可能能夠毫無問題地檢測聲音,但由于它們缺乏最不敏感的SGN,內部毛細胞在嘈雜環(huán)境中編碼信號的能力受到了損害。
此外,分析表明,三種型SGN亞型的某些分子特征在出生時就存在,亞型同一性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出生后第一周內毛細胞誘導的電活動。
在一組先天性耳聾小鼠中,這些亞型沒有正常發(fā)育,這表明任何一種遺傳性耳聾都可能改變SGN的多樣性,從而在早期阻止耳蝸功能。
古德里奇說:“這可能會影響基因矯正毛細胞缺陷甚至使用人工耳蝸來恢復聽力的策略的有效性——完全捕捉聲音信息的復雜性所必需的SGN必要隊列可能不存在。
清晰切割
為了進一步表征這些亞型,研究人員使用了蝸牛殼耳蝸的獨特解剖結構。器官的不同區(qū)域檢測不同頻率的聲音,在底部處理高頻,在尖端處理低頻。因為頻率在耳蝸中被如此可靠地映射,該團隊還可以比較來自不同位置的SGN,以揭示亞型內和亞型間的其他分子變化。
古德里奇說:“這些發(fā)現對于這些神經元在編碼不同聲音并將它們傳遞到更高的大腦中心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馬薩諸塞州舒克尼赫特衛(wèi)生研究院耳鼻喉科教授查爾斯利伯曼的早期研究。新研究的共同作者Sye和Ear是第一個發(fā)現I型SGN之間生理差異的研究。有些對聲音非常敏感,即使沒有任何聲音刺激也顯示出高水平的電活動,而另一些則不太敏感,顯示出低得多的自發(fā)放電率(SR)。
自早期研究以來,型SGN已被確定為低、中或高SR的一個亞型,每個亞型都有不同的解剖特征。先前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耳朵中的低SR纖維較少,這得到了研究小組新發(fā)現的支持。
“幸運的是,生理分類有明確的分子基礎,這令人興奮。我們現在可以選擇性地操縱每一種亞型,以更好地理解它在傾聽中的作用,”利伯曼說。
古德里奇和什雷斯塔正在研究電活動如何刺激這些亞型的多樣性,以及SGN是否保留了一些隨時間改變其身份的能力。該團隊還希望探索人體內SGN的分子多樣性,這將有助于恢復耳聾和老化耳蝸的功能。
“最近,在利用基因療法矯正內毛細胞缺陷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現在我們可以研究SGN的多樣性是否可以恢復,”古德里奇說?!坝幸淮挝?
們確定了促進Ic命運的基因,例如,我們就可以設計出將Ia或Ib SGN轉換為噪聲受損,老年或先天性耳聾耳蝸的Ic SGNs的方法,并希望能夠改善聽力,超越現在的可能性“。其他作者包括Mass.Eye and Ear的Sharon Kujawa和HMS的Lorna Wu。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耳聾和其他交流障礙研究所(R01 DC000188,R01 DC009223和F32 DC014371),國家老齡化研究所(T32 AG000222)和國家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所(T32 NS007484)的支持。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Edward R.和Anne G. Lefler研究基金,哈佛大腦科學計劃合作種子基金和Leonard和Isabelle Goldenson博士后獎學金。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