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性論經(jīng)典語錄,人性論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人性善惡是中國哲學的重大問題,自古以來人們爭論不休,可歸結為四種觀點: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惡論、性亦善亦惡論。
2、1.性善論。
3、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本善的理論。
4、戰(zhàn)國時孟子首先提出。
5、他認為,人性即/人所以異于禽獸的本質屬性,具體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種道德心理,它們是仁、義、禮、智四德的根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擴充和發(fā)展。
7、后儒的人性論,雖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為善的心理根據(jù),并賦予無不善的價值規(guī)定,以為人性之根本。
8、孟子都以為只有使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的人之所以為人者才是人性。
9、這就將人性與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級部分)等同起來,因而是片面的、錯誤的。
10、2.性惡論。
11、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本惡的理論。
12、戰(zhàn)國荀子首先提出。
13、荀子認為,論性必先明/性偽之分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14、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15、禮義道德則是后天的人為。
16、強調:如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
17、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18、認為孟子視人性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
19、否定善的先驗論,而賦予人的自然屬性以惡的價值評價,或以自然屬性為后天行為惡的根源。
20、據(jù)此論證了禮義的起源和禮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1、同時又為/化性起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22、漢以后,由于正統(tǒng)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貶情欲,性惡論的影響不及性善論大。
23、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荀子是性惡論的代表。
24、二者看似相反,實則錯誤相同。
25、這可以從兩方面看。
26、一方面,人性本來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愛心而必利己。
27、可是,孟荀對于人性的界定卻都同樣是片面的;孟子以為人性僅僅是同情利他;荀子則以為人性僅僅是自愛利己。
28、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終極標準本來是增進社會和每個人利益。
29、可是,孟荀卻都是道義論者,都誤以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個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無私利他亦即所謂的仁奉為評價行為善惡的終極標準。
30、荀子用它來衡量他所謂的人性,自然要說人性是惡的,因為自愛利己不是品德的完善境界,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終極標準;反之,孟子同樣用它來衡量他所謂的人性,自然要說人性是善的,因為同情利他是品德的完善境界,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終極標準。
31、3.性無善惡論。
32、戰(zhàn)國告子的人性論觀點。
33、語見孟子告子上。
34、從生之謂性立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本不具道德意義,善惡的產(chǎn)生乃后天習俗所致。
35、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36、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37、還以杞柳為喻:性猶杞柳也,義猶木否木卷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木否木卷。
38、看到性和仁義道德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以后人性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39、北宋王安石認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惡形為,情當于理,則善;不當于理,則惡。
40、而性不可以善惡言也。
41、明清之際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則日成,習成而性與成,認為純疵,善惡并不決定于初生頃命之性,而主要由后天習成,體現(xiàn)于現(xiàn)實人性即成性之中。
42、近代康有為曾肯定告子之說:凡論性之說,皆告子是而孟子非。
43、認為:性者,生之質也,未有善惡。
44、萬木草堂口說而人之為善或為惡則決定于后天的學,否定了善惡天賦的道德先驗論。
45、性無善惡的錯誤,就在于把人性這種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當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惡而得出結論說:人性無所謂善惡。
46、4.性亦善亦惡論。
47、此觀點始于戰(zhàn)國時的儒家世碩,發(fā)展于漢儒董仲舒,至楊雄則提出/性善惡混的著名論斷:人之性也,善惡混。
48、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為惡人。
49、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認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惡兩種因素,兩者混雜。
50、而善人、惡人之分則決定于后天的修養(yǎng);發(fā)揚善的因素則為善人,發(fā)揚惡的因素則為惡人。
51、而人的氣質,就是向善或向惡的憑借。
52、其說是對孟子性善論和荀子性惡論的折中。
53、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人性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愛心而必利己,是比較全面的,避免了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片面性。
54、但是,對于另一個前提,即善惡標準,它卻與性善論、性惡論犯了同樣的錯誤:片面地把仁、無私利他奉為評價行為是否道德的惟一準則。
55、這樣,它便與性善論和性惡論一樣,認為自愛利己是惡,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過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罷了。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