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命都在進化:微生物可以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毒可以逃避我們的疫苗,物種可以適應氣候變化。甚至進化的能力也可以進化。如果我們要了解這是如何發(fā)生的以及哪些機制發(fā)揮作用,就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進化。這就是為什么可進化性的概念現在在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非常流行的原因。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概念在科學界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使用。格羅寧根大學的理論生物學家現在寫了一篇論文,應該在討論可進化性時創(chuàng)造一些秩序。它于2 月 10 日在線發(fā)表在《生態(tài)與進化趨勢》上。
這一切都始于一個由三名進化生物學博士生組織的期刊俱樂部。他們不能總是就正在討論的論文是否真的關于可進化性達成一致,并最終意識到這可能是由于他們不同的背景:抗生素耐藥性的出現、基因網絡的進化以及生活在社會系統中的脊椎動物的進化。“我們所經歷的困惑也反映在文獻中,”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與期刊俱樂部成員 Stefano Tiso 和 Timo van Eldijk 的共同第一作者 Jana Riederer 說。“我們一開始想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她繼續(xù)說。“但后來我們認為它可能對其他人也有用。”
時間尺度
他們討論的結果是一篇描述可進化性不同方面的論文。“我們確定了三種潛在的可進化機制,”Van Eldijk 解釋說。這些是提供變異的決定因素,影響變異對適應度影響的決定因素,以及影響選擇過程的決定因素。
此外,可演化性取決于時間尺度。病原體,如細菌或病毒,通常通過克隆自己進行無性繁殖,而許多宿主,如人類,則進行有性繁殖。因此,關于宿主和病原體之間軍備競賽的問題與進化生物學中長期存在的爭論密切相關:哪種繁殖方式最有利于進化?Riederer:“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間范圍內工作得最好。”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