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微型顯微鏡,專為活體小鼠大腦內的高分辨率 3D 圖像而設計。通過比以前使用微型廣角顯微鏡更深入地成像大腦,新的輕型顯微鏡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腦細胞和電路的運作方式。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主要作者 Omkar Supekar 說:“隨著進一步的發(fā)展,我們的顯微鏡將能夠在動物處于自然環(huán)境或執(zhí)行不同任務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神經活動進行成像。”“我們表明它可用于研究在多發(fā)性硬化癥等神經系統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細胞。”
在《生物醫(yī)學光學快報》雜志上,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的新 SIMscope3D,它可以在樣品暴露于特定波長的光后對組織或熒光標簽發(fā)出的熒光進行成像。新設備是第一個使用結構照明去除散焦和散射光的微型顯微鏡,它允許使用 LED 光源在固定的腦組織上成像 260 微米深。
“開發(fā)神經系統疾病的新療法需要在細胞和電路水平上了解大腦,”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yī)學校區(qū)的研究小組負責人 Emily Gibson 說。“新的光學成像工具——特別是那些可以像我們團隊開發(fā)的顯微鏡那樣深入腦組織成像的工具——對于實現這一目標很重要。”
看得更深
頭戴式顯微鏡用于通過植入頭骨的透明窗口對小型嚙齒動物的大腦進行成像。研究人員之前開發(fā)了頭戴式寬視野熒光顯微鏡,但組織散射的光會阻止成像深入大腦。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可以通過消除每個焦平面中的失焦光(稱為光學切片的過程)來克服這一缺點,但通常需要昂貴的脈沖激光器和復雜的機械掃描組件。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