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詩序,毛詩序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毛詩序《關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風之始也④,所以風天下⑤而正夫婦也。
2、故用之鄉(xiāng)人焉⑥,用之邦國焉⑦。
3、風,風也,教也;風以動⑧之,教以化⑨之。
4、 ①毛詩序:漢代傳《詩》(《詩經(jīng)》)有魯、齊、韓、毛四家。
5、前三家為今文經(jīng)學派,早立于官學,卻先后亡佚。
6、趙人毛萇傳《詩》,為“毛詩”,屬古文學派,漢代未立官學,毛詩漢末興盛,取代三家而獨傳于世。
7、毛詩于古《詩》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關雎》題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較長文字,世稱《詩大序》,又稱《毛詩序》。
8、看來很像是一篇總序。
9、 ②《關睢》:《詩經(jīng)·國風·周南》第一首詩的篇名。
10、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舊說指周文王妃太姒。
11、此處說《關雎》是稱頌后妃美德的。
12、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言后妃性行合諧,貞?;?,寤寐求賢,供奉職事,是后妃之德也。
13、”這種解釋其實是牽強附會的。
14、漢儒往往如此。
15、 ④風之始也:本指《關雎》為《詩經(jīng)》的國風之首之意。
16、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風化之始也。
17、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為風教之始。
18、”這是有違原意的,但漢人往往從教化的角度對詩句作牽強乃至歪曲的解釋。
19、 ⑤風:讀去聲,用作動詞,教化之意。
20、 ⑥用之鄉(xiāng)人焉:相傳古代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xiāng),“鄉(xiāng)人”,指百姓。
21、《禮記·鄉(xiāng)飲酒禮》載:鄉(xiāng)大夫行鄉(xiāng)飲酒禮時以《關雎》合樂。
22、所以《正義》釋“用之鄉(xiāng)人”為“令鄉(xiāng)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23、 ⑦用之邦國焉:《儀禮·燕禮》載:諸侯行燕禮飲燕其臣子賓客時,歌鄉(xiāng)樂《關雎》、《葛覃》等。
24、故《正義》釋為“令天下諸侯以之教其臣也”。
25、 ⑧動:感動。
26、 ⑨化:感化。
27、 詩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
28、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29、 ①志之所之:之,《說文》釋為“出也”;句意詩乃由 志而產(chǎn)生。
30、 ②“情動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語言傳達出來;意猶未盡,則繼之以咨嗟嘆息;再有不足,則繼之以永歌、手舞足蹈。
31、“永歌”,引聲長歌。
32、 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①。
33、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4、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③。
35、先王以是經(jīng)④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36、 ①聲成文謂之音:聲,指宮、商、角、徵、羽;文,由五聲和合而成的曲調(diào);將五聲合成為調(diào),即為“音”。
37、 ②乖:反常。
38、 ③莫近于詩:莫過于詩。
39、指詩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40、 ④經(jīng):常道,用作動詞,意為使歸于正道。
41、 故詩有六義①焉:一曰風②,二曰賦③,三曰比④,四曰興⑤,五曰雅⑥,六曰頌⑦。
42、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⑧上。
43、主文而譎諫⑨,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44、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⑩作矣。
45、國史⑾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46、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47、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48、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⒀。
49、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50、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51、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
52、是謂四始⒂,詩之至也⒃。
53、 ①六義:《詩序》“六義”說源于《周禮》“六詩”,《周禮·春官·大師》載:“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54、”但因?qū)υ娕c樂的關系理解有異,故二者次序有別。
55、《正義》釋“六義”為:“賦、比、興是《詩》之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56、”對于“六義”,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57、 ②風:與“雅”、“頌”為一組范疇,指《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風。
58、據(jù)下文的解釋,同時又含有風化、諷刺之義。
59、 ③賦:與“比”、“興”為一組范疇,指《詩經(jīng)》的鋪陳直敘的表現(xiàn)手法。
60、鄭玄注《周禮·大師》說:“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
61、”朱熹《詩經(jīng)集傳》說:“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62、” ④比:比喻手法。
63、鄭玄《周禮·太師》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64、”朱熹《詩經(jīng)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65、” ⑤興:起的意思,指具有發(fā)端作用的手法。
66、朱熹《詩經(jīng)集傳》釋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67、這種發(fā)端有時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時只為音律上的需要,而無關乎意義。
68、古代“興”義幽微,歷來理解頗多分歧。
69、 ⑥雅:指雅詩。
70、據(jù)下文的解釋,有正的意義,談王政之興廢。
71、大小雅的配樂,時稱正聲。
72、粱啟超《釋四詩名義》說:“‘雅’與‘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猶言中原正聲云爾。
73、” ⑦頌:指頌詩。
74、據(jù)下文的解釋,有形容之意,即借著舞蹈表現(xiàn)詩歌的情態(tài)。
75、清阮元《釋頌》認為頌即舞詩。
76、 ⑧刺:諷刺。
77、 ⑨主文而譎諫:鄭玄注:“主文,主與樂之宮商相應也。
78、譎諫,詠歌依違,不直諫也。
79、”此言當其“刺”時,合于宮商相應之文,并以婉約的言辭進行諫勸,而不直言君王之過失。
80、 ⑩變風變雅:變,指時世由盛變衰,即“王道衰、禮義廢”等;變風,指邶風以下十三國風;變雅,大雅中《中勞》以后的詩,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詩。
81、二者雖有個別例外,但變風變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當于上文的所說“亂世之音”、“亡國之音”。
82、 ⑾國史:王室的史官。
83、《正義》引鄭玄言:“國史采眾詩時,明其好惡,令瞽蒙歌之。
84、其無作主,皆國史主之,令可歌。
85、” ⑿“是以……謂之風”:這句是對“風”的解釋。
86、“一國”,指諸侯之國,與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別,表明“風”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詩之人。
87、《正義》解釋說:“詩人覽一國之意以為己心,故一國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88、” ⒀“言天下”至“謂之雅”句:這是對“雅”的解釋。
89、《正義》說:“詩人總天下之心,四方風俗,以為己意,而詠歌王政,故作詩道說天下之事,發(fā)見四方之風,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齊正于天下,故謂之雅,以其廣故也。
90、” ⒁“頌者”句:這句是對“頌”的解釋。
91、形容,形狀容貌。
92、此句說“頌”是祭祀時贊美君王功德的詩樂。
93、 ⒂四始:《正義》引鄭玄言:“風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
94、”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認為:“《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95、”《毛詩序》開頭說《關雎》“風之始也”,實襲《史記》。
96、 ⒃詩之至也:詩之義理盡于此。
97、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①。
98、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
99、《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
100、《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
101、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⑤。
102、是《關雎》之義也。
103、 ①“然則《關雎》”數(shù)句:《麟趾》,即《麟之趾》,是《國風·周南》的最后詩篇。
104、《正義》說:“《關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風,文王之所以教民也。
105、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106、” ②“南,言化”句:這句解釋《周南》之“南”的含義。
107、《正義》說:“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
108、”《毛傳》也說:“謂其化從岐周被江、漢之域也。
109、” ③“《鵲巢》《騶虞》”句:《鵲巢》是《國風·召南》的首篇,《騶虞》是其末篇。
110、《正義》說:“《鵲巢》《騶虞》之德,是諸侯之風,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
111、諸侯必賢召公,賢人故系之召公。
112、” 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國風》的第一部分,共計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計十四篇。
113、《正義》說:“《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詩,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業(yè)風化之基本也。
114、” ⑤“是以《關雎》”句:這句是揭示《關雎》的主題。
115、《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16、”此處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觀點。
117、 (據(jù)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卷一)。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