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未嘗,未嘗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中的古今異義:“痛恨”的古義是:痛心遺憾;今義是:十分憎恨。
2、出自:東漢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選段: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3、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4、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5、釋義: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6、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
7、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8、擴展資料文中其它古今異義: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古:時候 今:指四季中的秋季誠宜開張圣聽古:擴大 今:指商店開始營業(yè)引喻失義古:適宜,恰當 今:正義,意義陟罰臧否古:功過好壞 今:表示否定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古:……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今:表示因果關系《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后主劉禪的奏章。
9、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
10、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11、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xiàn)懇切忠貞的感情。
12、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13、“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yè)。
14、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15、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wěn)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體現(xiàn)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