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出處,知行合一出處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2、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現(xiàn)在屬浙江)人,因為曾經(jīng)筑室于紹興的陽明洞,所以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
3、所以也稱王陽明,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謚文成,給了極高的榮譽。
4、 王陽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親王華曾任禮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陽明中了進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與大宦官劉瑾(因殘害忠良,最后被陵遲處死)結怨,貶到了貴州。
5、1510年升為知縣,到1516年又升任右僉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
6、晚年聚眾講學,在世時著作就被弟子們刊刻印行。
7、 王陽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
8、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即他說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體與可體聯(lián)系起來呢?王陽明主張"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
9、他用主體包容了客體,將客體的獨立性、自然性和物質性否定了。
10、對于行他解釋道:"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
11、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
12、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
13、"所以,王陽明的"行"范圍很廣,包括了學、問、思、辯,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個側面,在王陽明這里合一了,因為他模糊了兩者的界限。
14、 王陽明進一步提出,人的"一念發(fā)動處即是行。
15、"這實際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評他"銷行以歸知"。
16、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fā)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
17、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18、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19、"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20、…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21、""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里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
22、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
23、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
24、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
25、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