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音樂家楊科原文作者,小音樂家楊科原文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小音樂家揚科》為浙江省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1課,原文作者系波蘭著作家顯克微支。
2、這是一個凄慘的故事:一個酷愛音樂而極具音樂天賦的八歲孩童,僅僅因為摸了一下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慘遭毒打致死。
3、讀了令人扼腕嘆息,令人悲憤難平,令人深思不止: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本應該快快樂樂地生活在父母親溫暖的懷抱里,本應該歡歡喜喜地背上書包進學校讀書,本應該蹦蹦跳跳地拉著爺爺奶奶的手入游樂場,逛公園……然而,在資本主義的舊社會,為了生存,迫于生計,不得不寄人籬下,任人擺布,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4、這在當時主人公的人性完全被人抹殺,人的權利根本談不上保障。
5、在富人的眼里,主人公就是一只貓,一只小鳥,呼之則來,喚之則去,任人宰割到何種程度? 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泛寫揚科愛音樂:把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都當著樂聲,更為小提琴的美妙聲音所傾倒;同時也鋪墊著寫出了揚科家的貧窮,暗示著他悲慘結局的必然。
6、第二部分具體寫了揚科摸了一下小提琴而慘毒打致死的經(jīng)過,按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分為四個場景:(1)食具間外,揚科眼巴巴望著小提琴;(2)食具間里,揚科不小心觸動琴弦被人發(fā)覺;(3)小木棚里,揚科挨了一頓毒打;(4)屋外長凳上,揚科死了。
7、 故事的語言特色相當鮮明,尤其是通過眼睛來刻劃人物的遭遇相當傳神。
8、揚科一出場,“淡黃色的頭發(fā)直披到閃閃發(fā)光的眼睛上”,眼睛是那么地明亮,他是一個漂亮而聰明的孩子。
9、揚科在食具間外“眼巴巴地通過開著的門,望著掛在墻上的小提琴,望了很久很久”,小提琴可望而不可及,進不敢進,走又舍不得走,內心是強烈的渴望,而現(xiàn)實又令他“怕”,“不敢動”,那種急切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通過“眼巴巴地望”傳達給了讀者。
10、 揚科被抓住了,他“睜大了驚恐的眼睛”:你們會把我怎么樣呢,我怕呀!一種孤單無助的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
11、聽說要“打他一頓”,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瞪著眼睛”,揚科嚇壞了,也沒有他說話的權利。
12、他現(xiàn)在是“一只小貓”“一只小鳥”,任人處置,任人宰割,“瞪著眼睛”,內心還是有話要說的呀:我真的就是小貓、小鳥嗎?你們怎么能這么狠心打我呀?你聽,多么無助,多么可憐,多么令人同情啊! 揚科死了,在桃紅草綠、燕歌人舞的春光里,在悠揚笛聲、樹皮提琴的陪伴中悲慘地死了,他“睜著眼睛,眼珠已經(jīng)不再動了”,他死不瞑目啊!文章結尾哀音余繞,故事結局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13、 縱觀全文,以揚科的眼神為“點”,以“點”帶動全文事情發(fā)展的“面”,為我們依次展現(xiàn)了以下四個階段: 故事?lián)P科的眼神折射出的信息 發(fā)生眼巴巴地望著柔弱瘦小 發(fā)展抬起頭望;睜大了驚恐的眼睛無法抗拒的力量;太小了 高潮只是瞪著眼睛小貓、小鳥 結局睜著眼睛,眼珠已經(jīng)不再動了死不瞑目 因此,在教學本文時,切勿將文章肢解的支離破碎而作過多無謂瑣碎的分析,而應當抓住“文眼”,抓住“人眼”,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14、這有助于教師理清思路,把握好重點,充分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和諧的情感氛圍,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深刻領悟其思想內涵,體會其情感因素。
15、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具有較強的音樂性,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感受力。
16、建議教師在教學前準備好一些如施特勞斯《春天的歌》等音樂作品,通過音樂的渲染和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悟情。
17、 課文語言形象生動,蘊含著豐富的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因素。
18、有的句子中含義深刻,宜于訓練學生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和有感情地朗讀。
19、在第二課時教學中,還要求讓學生適時適地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20、抓住“點”,感知人物形象,借助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jié)及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結局,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愛”與“憎”, “美”與“丑”。
21、第二課時重點教學第四、五段(9-17小節(jié)),找出有關描寫揚科眼神的詞句,反復誦讀,對比聯(lián)想,內化語言文字,使人物形象在腦海里形象化地再“生”。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