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釉牙骨質(zhì)界,釉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釋義】釉子,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制成的物質(zhì),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燒制成有玻璃光澤。
2、 釉〈名〉 (形聲。
3、從采,由聲。
4、采象獸指爪分別之形。
5、義為分辨。
6、本義:是覆蓋在陶器表面的玻璃質(zhì)薄層) 同本義 釉yòu涂在瓷器、陶器表面,使其顯出光彩并起保護作用的物質(zhì),且可增加陶瓷的機械強度和絕緣性能。
7、用石英、硼砂、長石、粘土等混合研碎,加水制成。
8、 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zhì)薄層。
9、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塊)經(jīng)過研磨制成釉漿,施于坯體表面,經(jīng)一定溫度煅燒而成。
10、能增加制品的機械強度、熱穩(wěn)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
11、釉的種類很多,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jié)晶釉等;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12、 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燒胎體涂白,綠,褐,藍色釉,1100度窯溫烘烤.當時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燒好的素器上彩繪,再經(jīng)低溫烘燒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見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繪,后施釉高溫燒成,彩紋在釉下,永不脫落.最早見于唐代. 4、釉里紅,以氧化銅為色劑在胎上彩繪,施釉后高溫燒造出白底紅花,始于元代景德鎮(zhèn). 5、斗彩,在坯體上以青花勾繪花紋輪廓線,施釉燒成陶瓷后,于輪廓線內(nèi)填以多種色彩,再經(jīng)底溫度爐火二次燒成,畫面呈現(xiàn)釉下青花與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間. 6、開片,既冰裂紋,釉面裂紋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過早出窯遇冷空氣產(chǎn)生,宋代哥窯以此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鈷為色劑,在坯胎上作畫,罩以透明釉,經(jīng)1280--1320度高溫燒成,藍白相映,明清兩代主打瓷器. 1. 我們?nèi)粘J褂玫奶沾善?,一般都穿著一身光潤、平滑的衣裳,特別是日用陶瓷,對“衣裳”更為講究,有的潔白如玉,有的五彩繽紛,十分美觀。
13、陶瓷的這種衣裳,名叫“釉”。
14、 漢字中的釉,其含義是指有油狀的光澤,所以用“油”字來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澤,但又因為“油”字代表食物,經(jīng)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為“釉”字。
15、 釉是附著于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xù)的玻璃質(zhì)層,或者是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
16、釉的產(chǎn)生可能是古代壘石烹食時所用含鈣石頭與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貝殼表面美觀質(zhì)感的啟發(fā),有意識地用貝殼粉作為原料制成。
17、其實,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學會了用巖石和泥巴制成釉來裝飾陶瓷了。
18、后來陶瓷藝人利用窯灰自然降落在坯體上能化合成釉的現(xiàn)象,進而用草木灰作為制釉的一種原料。
19、現(xiàn)代日用陶瓷生產(chǎn)所用的釉分為石灰釉和長石釉。
20、石灰釉是用釉果(類似瓷石的一種天然礦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鈣)配制而成,長石釉主要由石英、長石、大理石、高嶺土等組成。
21、在石灰釉和長石釉中加入金屬氧化物,或滲進其它化學成份,就會成為各種各樣的釉色。
22、 一般坯體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經(jīng)過窯火焙燒后,就緊緊附著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澤柔和,又不透水和氣,給人明亮如鏡的感覺。
23、同時可以提高使用強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24、 釉的種類很多,按性質(zhì)類分,有瓷釉、陶釉及 火石 器釉;按燒成溫度分,800--1100°C燒成的釉稱為低溫釉,1100°C-1250°C之間燒成的釉為中溫釉,1250°C以上燒成的釉為高溫釉;按釉面特征分類,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歡,顏色釉是以其五彩繽紛受到人們的歡迎,結(jié)晶釉的紋樣變幻美麗動人,窯變紋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裂紋釉清晰古樸、高雅別致。
25、除上述外,現(xiàn)代的還有無光釉、乳濁釉、食鹽釉等。
26、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流動釉、神奇莫測的變色釉、霞光閃爍的彩虹釉、貴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種。
27、 2. 彩陶又稱“彩釉陶”。
28、彩陶釉色豐富,既有20余種單色釉,茶末釉、金星釉“雨點紅”等變色藝術(shù)釉,用其裝飾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藝陳設品,使人賞心悅目,被稱為“穿著華麗衣裳的陶器”。
29、 3. 有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30、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jīng)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
31、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
32、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shù)魅力。
33、唐三彩用于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zhì)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青瓷和白瓷。
34、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
35、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fā)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36、后來又產(chǎn)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shù)量、質(zhì)量以及藝術(shù)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