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的意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2、抱膝委坐自比管仲、樂毅之賢,笑傲風月,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
3、繞口令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
4、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的語言游戲,由于它是將若干雙聲、疊詞詞匯或發(fā)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jié)奏感強,妙趣橫生。
5、繞口令是漢族民間語言游戲,將聲母、韻母或聲調(diào)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覆、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氣急速念出。
6、1.產(chǎn)生發(fā)展關(guān)于繞口令的產(chǎn)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
7、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xù)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
8、據(jù)考證,這是比較接近于原始形態(tài)的 歌謠,其中,已經(jīng)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 雙聲疊韻詞。
9、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xiàn)以前,繞口令就已經(jīng)萌動于漢族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10、隨著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注意漢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異同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 雙聲疊韻詞。
11、這些雙聲疊韻的關(guān)系,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chǎn)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
12、這使得一些人想到尋找規(guī)律,練習發(fā)音,訓練口頭表達。
13、于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把一些聲韻相同的字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繞彎子,連續(xù)成句子,教兒童念、誦。
14、其中一些音韻響亮而又拗口、詼諧風趣的句子,不僅兒童喜歡,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歡。
15、這樣,一個人唱出或幾個人唱和,就在人民群眾中耳口相傳,流傳開來。
16、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詼諧的 歌謠,更加妙趣橫生。
17、至于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
18、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了。
19、由于繞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眾中日漸流傳,一些接近下層人民的文人也開始注意這一通俗的文藝形式。
20、稍后于 屈原的 楚國作家 宋玉,就曾經(jīng)把 雙聲疊韻的詞匯引進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殿堂。
21、長篇政治抒情詩《九辯》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聲韻相通的詞,使得語句音節(jié) 錯綜變化,讀來音韻諧美,情味悠長。
22、這無疑大大擴展了它的地位和影響。
23、不少文人還在喝茶飲酒的時候,即興編上幾句,當作酒令,或者教給兒童念誦。
24、保留至今的古代繞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擬漢族民間繞口令作的。
25、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唐代詩人 溫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別墅望僧舍寶剎作雙聲詩》:“犧息消心象;檐楹溢艷陽,簾櫳 蘭露落,鄰里 柳林涼,高閣過空谷,孤竿隔古崗,潭庭月淡蕩,仿佛復芬芳。
26、”宋代大文學家 蘇軾 作過《吃語詩》(“散居劍閣隔 錦官”),明代文學家 高啟作過《吳宮詞》(“筵前憐 嬋娟”)。
27、從內(nèi)容上看,這些繞口令大都是酒足飯飽之余的乘興消遣之作,沒有多少價值,從、形式上看,幾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戲,書卷氣濃重, 晦澀難懂,最廣大的下層民眾和少年兒童只有敬而遠之。
28、這大大影響了繞口令的語言價值和 文學價值,影響了繞口令的普及和提高。
29、關(guān)于古代的繞口令,明代文學家 謝肇涮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 作過一些記載。
30、2.特點概述繞口令的特點是將若干雙聲、疊韻詞匯或者發(fā)音相同、相近的語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一種讀起來很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shù)。
31、值得一提的是,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 口齒伶俐,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閑逗趣的語言游戲。
32、如:“山前有個嚴圓眼,山后有個楊眼圓,二人山前山后來比眼;不知嚴圓眼比楊眼圓的眼圓,還是楊眼圓比嚴圓眼的眼圓。
33、”有一首《算卦的和掛蒜的》,聽起來也很有韻味:“街上有個算卦的,還有一個掛蒜的。
34、算卦的算卦,掛蒜的賣蒜。
35、算卦的叫掛蒜的算卦,掛蒜的叫算卦的買蒜。
36、算卦的不買掛蒜的蒜,掛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
37、”聽罷這兩段繞口令,定然會使人感到妙趣橫生。
38、‘。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