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陶瓷制作工藝流程是怎樣的,陶瓷制作工藝流程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練泥:從礦區(qū)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zhì),沉淀后制成磚狀的泥塊。
2、然后再用水調(diào)和泥塊,去掉渣質(zhì),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3、?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zhuǎn)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
4、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5、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
6、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
7、如遇較大尺寸的制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
8、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材質(zhì)、工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9、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nèi)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后脫模。
10、利坯:將坯覆放于轆轤車的利桶上,轉(zhuǎn)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里光潔,這是一道技術(shù)要求很高的工序。
11、?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確定器物形狀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并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guī)整一致。
12、利坯工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
13、一般來說,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體厚度各不相同,因為不同部位在高溫燒成時的收縮率和受力情況不一致,因而利坯時應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燒造時變形。
14、利坯時對于坯體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識別方法,是掌握利坯技術(shù)和確保利坯質(zhì)量的關(guān)鍵。
15、按一般經(jīng)驗,測定坯體厚薄是以手指上下?lián)崦⑤p輕彈叩,聽其不同部位的響聲。
16、坯體較厚者,彈之發(fā)出“咯咯”之聲,修至中等厚度時則發(fā)出“咚咚”之聲;高檔瓷坯體修至適當薄度時,彈之則發(fā)出“卟卟”的脆聲。
17、曬坯:將加工成型后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18、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19、施釉:普通圓器采用醮釉或蕩釉。
20、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
21、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經(jīng)施釉后才能進窯燒造。
22、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
23、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guān)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24、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shù)裝飾加工,并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于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
25、燒窯:首先把陶瓷制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制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
26、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
27、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shù)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28、?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29、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30、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
31、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jīng)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后會發(fā)生很大變化。
32、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jīng)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xiàn)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jīng)驗和想象力了。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