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腹蛇視頻,腹蛇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蝮蛇(Agkistrodonhalys),別名“土公蛇”、“草上飛”、七寸子“土公公”,爬行綱,蝰科。
2、是我國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種的小型毒蛇,蝮蛇的學(xué)名“Agkistrodon”源自希臘語,當中“Ancistro”意思是“鉤”,而“odon”則代表“牙”,兩者合指蝮蛇最為人所知的鉤形毒牙。
3、除食用外,有很高的醫(yī)藥價值。
4、它種源易得,養(yǎng)殖方法不難,是群眾致富的一項新型養(yǎng)殖業(yè)。
5、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
6、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cè)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
7、有較強耐寒性。
8、多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樹叢、田邊和路旁扥發(fā)、等接近水源?的地方。
9、 蝮蛇主要特征是在眼與鼻孔之間具頰窩。
10、 蝮蛇體長60~70厘米,頭略呈三角形,頸細,具頰窩,頭頸區(qū)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彼此交錯排列略并列,背鱗外側(cè)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guī)則粗點,略呈星狀;腹面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細. 體色變化大,頭體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紅色,頭部在眼后到口角有黑色帶,其上緣有一黃白色細紋;體背交互排列有黑褐圓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黑點;尾尖黑色。
11、 蝮蛇屬于蛇目?Serpentiformes,?蝮科?Crotalidae?。
12、中等大小的毒蛇,全長約500毫米。
13、頭為長三角形,與頸部分界明顯;眼、鼻之間有頰窩,眼后到頸部有一條棕褐色縱帶,其上緣鑲有一黃白色細紋。
14、體粗,尾短,末端尖細。
15、口內(nèi)前部有一對著生在上頜骨的圓錐狀管型毒牙;后方還有8對預(yù)備毒牙。
16、體色不一,可由淺褐色逐漸轉(zhuǎn)成紅褐色的變異;我國至少有6種蝮蛇。
17、 蝮蛇全長54~80厘米。
18、 蝮蛇吞鳥 頭部呈三角形;吻端圓,吻鱗寬稍大于高。
19、 鼻間鱗較寬,其后緣向外側(cè)方斜出。
20、 前額鱗大,長寬略相等;額鱗之長和兩顱頂鱗間的縫合線的長度相等:顱頂鱗之長與額鱗加前額鱗1/2的和相等。
21、 眼上鱗長于額鱗,小于顱頂鱗。
22、 鼻孔位于2鼻鱗間,前鼻鱗比后鼻鱗大一倍。
23、 眼前鱗2片,眼后鱗2~3片,眼下鱗1片,前端與第3上唇鱗相接。
24、 葉林腹蛇 上唇鱗7片,第3片入眼;下唇鱗10片,前4片與前額鱗相接。
25、前頦鱗大,左右并立;后頦鱗小,左右分開,中間隔1對小鱗;后頦鱗和第1腹鱗間有5對左右的小鱗片。
26、體鱗起棱,通常23~21~17行。
27、腹鱗138~168片;肛鱗單一;尾下鱗28~56對。
28、背面為暗褐色,體側(cè)各具黑褐色圓斑1行,約30個左右。
29、兩側(cè)斑紋在背中央往往相連接。
30、頭頂灰褐色,從眼后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闊條紋;上、下唇和頭部腹面坦桑尼亞雨林發(fā)現(xiàn)的新種角腹蛇均淡黃色。
31、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點,有時全呈灰黑色。
32、尾短,焦黃色。
33、棲息于平原或較低的山區(qū),常盤成圓盤狀或扭曲成波狀。
34、捕食鼠、蛙、蜥蜴、小鳥、昆蟲等,有劇毒,我國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35、腹蛇蝮蛇。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