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腸道含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統(tǒng)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它們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當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它們充當內部化學工廠,生產許多促進身體健康的化合物。然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飲食、吸煙、缺乏體力活動或疾病——會破壞平衡,導致微生物組轉而產生可能引發(fā)高遺傳風險人群的多種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化合物,包括心肌梗塞、心絞痛或心力衰竭。
科學家們已經發(fā)現(xiàn),慢性心臟病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發(fā)生了改變。他們隨后確定了由患病微生物組產生的化合物,例如一種稱為三甲胺 (TMA) 的細菌化合物,在人類宿主的肝臟中進行修飾后會導致動脈硬化。
然而,這些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發(fā)現(xiàn)受到了挑戰(zhàn),因為它們是在對服藥患者的研究中實現(xiàn)的。心臟病患者服用了幾種不同的藥物,每種藥物都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因此,尚不清楚藥物或心臟病本身是否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受到破壞。
另一個復雜因素在于,心臟病通常與超重和 2 型糖尿病的早期階段同時發(fā)生,其特征還在于腸道微生物組被破壞。因此,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是否是心臟病本身的特征還有待證明。
心臟病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組發(fā)生重大紊亂
為了回答這些關鍵問題,歐洲研究人員聯(lián)盟于 2012 年建立了資助的 MetaCardis 研究項目,以研究腸道微生物在心臟代謝疾病中的作用。主要研究人員之一是哥本哈根大學的 Oluf Pedersen 教授,他和他的同事們在《自然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該聯(lián)盟的研究結果。
“我們應用了一項研究設計,該設計反映了心臟病的發(fā)生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級,取代了對腸道微生物組的縱向研究,否則考慮到出現(xiàn)動脈硬化癥狀和診斷出動脈硬化癥狀需要 50-60 年,否則這是不可能進行的。心臟病”,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的諾和諾德基金會基礎代謝研究中心 (CBMR) 進行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從丹麥、法國和德國招募了 1,241 名中年人,包括健康個體、肥胖和 2 型糖尿病但未診斷出心臟病的個體,以及患有心肌梗塞、心絞痛或心力衰竭的患者。研究人員量化了大約 700 種不同的細菌種類,并估計了它們在腸道微生物組中的功能,并將這些發(fā)現(xiàn)與血液中循環(huán)的 1000 多種化合物進行了比較,其中許多化合物來自腸道內化學工廠。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