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大便的頻率對健康很重要,反映了胃腸 (GI) 道在消化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同時排泄消化廢物和有毒物質方面的正確功能。排便習慣不規(guī)則和腸道運動改變,包括便秘和腹瀉,經(jīng)常在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中觀察到,如腸易激綜合征 (IBS),這種疾病影響全球多達 10% 的人口。調節(jié)蠕動(腸道肌肉推動食物和糞便沿胃腸道的作用)的精確機制以及在 IBS 中經(jīng)常改變的原因尚不清楚。事實證明,它們可能隱藏在我們的基因組中。
由CIC bioGUNE 伊克巴斯克研究教授Mauro D'Amato協(xié)調的國際團隊在西班牙,在線發(fā)表于 [2021 年 12 月 8 日] 于《細胞基因組學》雜志的研究文章中,首次證明排便頻率是人類的遺傳特征,并且特定的遺傳特征會影響排便習慣和易感性到 IBS。他們研究了來自英國 (UK Biobank)、荷蘭 (LifeLines-Deep)、比利時 (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瑞典 (PopCol) 和美國 (Genes for Good) 基于人群的隊列的 167,875 個人,并將他們的基因構成與問卷數(shù)據(jù),主要是關于一個人每天大便次數(shù)的簡單查詢(他們在研究中稱之為“大便頻率”)。他們發(fā)現(xiàn),在排便頻率較高(或較低)的人群中,特定的 DNA 變化比其他人群更常見。在人類基因組的 14 個區(qū)域中發(fā)現(xiàn)的這些變化涉及幾個被更詳細研究的基因:“我們驚訝于這些新發(fā)現(xiàn)有多大意義,突出了臨床研究中已經(jīng)知道其在腸道運動中的作用的多種分子,包括大腦和腸道之間的交流”,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Ferdinando Bonfiglio 說。研究中報道的一些基因產(chǎn)生神經(jīng)遞質、激素和其他分子,在大腦和神經(jīng)細胞中特別活躍,參與控制腸道蠕動,甚至在以前的研究中靶向藥物誘導排便(如 BDNF)。“這些結果非常令人興奮,值得進行后續(xù)研究:一旦明確識別出更多的排便頻率基因,
該團隊還報告了大便頻率和 IBS 的共同遺傳背景的證據(jù),并且該信息可用于識別疾病風險增加的個體。這對于以腹瀉為主要特征的 IBS (IBS-D) 來說提供了更多信息。研究人員將他們研究中的遺傳發(fā)現(xiàn)轉化為簡單的數(shù)值(稱為“多基因評分”),以估計每個人大便頻率改變的可能性。然后,他們使用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shù)據(jù)表明,多基因評分較高的人患 IBS-D 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群的 5 倍。“在這項研究中獲得的遺傳信息和多基因評分可以被細化,最終有助于將患者分為不同的治療組,希望在旨在使腸道運動障礙和改變的排便習慣恢復正常時提高治療精度。這將是 IBS 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目前沒有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治療方法。”Mauro D'Amato 總結道。
許多機構參與了研究,包括 CIC bioGUNE、卡羅林斯卡學院、莫納什大學、梅奧診所、??布羅德研究所、密歇根大學、格羅寧根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哥德堡大學、VIB 魯汶大學、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茨大學基爾等人。該研究得到了巴斯克政府衛(wèi)生部、西班牙經(jīng)濟和競爭力部、瑞典研究委員會、BBMRI-LPC、荷蘭政府和荷蘭科學研究組織、佛蘭德政府、研究基金-佛蘭德斯奧德修斯計劃的資助和支持,博杜安國王基金會、FP7 METACARDIS、VIB、Rega 醫(yī)學研究所和 KU Leuven。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