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七月詩經賞析,七月詩經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七月》是《詩經》 《豳風》中的杰作。
2、豳在今陜西旬邑和彬縣一帶,是周的祖先公劉率領族人由邰(今陜西武功西南)遷居至此而開發(fā)的。
3、《豳風》就是這一帶地方的詩,共七篇,都產生于西周,是《國風》中最早的詩。
4、周是重視農業(yè)的民族,豳詩大多有務農的地方色彩。
5、《漢書·地理志》說:“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yè),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
6、”這段話,有助于我們理解《七月》。
7、但這首詩歷來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體現(xiàn)了《豳詩》的特點,而在于它以連續(xù)性的畫面,具體全面描繪了三千年前我國農奴的生活和勞動,真實反映了周代奴隸社會階級對立的本質特點。
8、《七月》是一幅形象的歷史圖景,具有很大的認識價值。
9、 《七月》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采用了長軸畫的結構來表現(xiàn)特定的豐富內容。
10、全詩八十八句,分為八章,以時間為順序,逐月敘述了農奴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生活。
11、全詩在相同的章法結構中,做到了每章內容有重點,表現(xiàn)手法不雷同,生動多采而井然有序,在樸素中表現(xiàn)了匠心。
12、 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章敘述農奴們的農桑田獵勞動,后三章敘述農奴們的雜務勞動,第五章為兩部分間的過渡。
13、以勞動貫穿全詩始終,從衣、食、住三個方面把農奴和農權主的生活作了對比反映。
14、 第一章寫種田,詩人首先突出了農奴們在開春種田前的悲慘生活。
15、“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列”兩句對嚴冬的描寫,是從農奴們的感受著筆的。
16、對衣單腹饑的農奴們來說,那尖叫的北風,一聲聲似鞭子拍打在他們身上;寒氣凜例,一陣陣砭人肌骨,寒徹心腑。
17、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是農奴們在這樣情狀下所發(fā)出的憤慨呼聲,這說明了漫長的冬天對他們來說是多么的難熬難捱。
18、冬天剛過,他們就開始了繁忙的農田勞動:修理農具,下田耕作,婦女小孩忙碌地把飯送到田頭。
19、結句“田畯至喜”是傳神之筆,詩人在春耕圖中對田官一個剪影似的描繪;做到了遺貌取神:從田官老爺?shù)男θ葜幸r出了農奴們在嚴密監(jiān)視下如牛馬般緊張勞動的情狀。
20、 第二章寫女農奴采桑,突出了女奴“殆及公子同歸”的悲傷心理。
21、對“殆及公于同歸”一句的理解,歷來頗有爭議,一種認為是反映春秋時期,各國統(tǒng)治者所實行的媵制,即一個女子出嫁,須同姓娣侄和奴仆隨嫁。
22、詩句所寫是說少女在采桑時恐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23、一種認為是寫女奴怕被男公子搶走占有。
24、不管哪種說法,都說明了農奴人身不自由,反映了西周農權和農奴主之間嚴格的人身隸屬關系。
25、在這一章里,詩人用艷麗的春景來映襯女奴們的悲傷心理。
26、春光明媚,桑林一片翠綠,黃鶯在林問鳴囀,女奴們手執(zhí)深籮筐,穿行于桑間小路,一邊緊張采桑,一邊憂心忡忡,擔心被搶走。
27、大好的明媚春光和暗淡的悲傷心情的強烈對照,反映了女奴們的悲慘命運。
28、 第三章寫織布。
29、詩人描寫了從給桑樹修枝到紡織到染布的勞動全過程。
30、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勞作,突出了勞動的緊張性和持續(xù)性,給人不容喘氣之感。
31、而眾多農奴們的這番勞動,只是“為公子裳”! 第三章寫打獵。
32、詩人變換手法,不描寫農奴們獰獵的艱苦,而突出了他們勞動成果被剝削。
33、秋收剛過,十一月份舉行小獵,農奴們打了狐貍、貉子,取下獸皮給公子做皮衣。
34、接著大規(guī)模打獵,獲取野獸,為公子增添美味佳肴。
35、應引起注意的是“一之日于貉”是在“一之日觱發(fā)”的情況下進行的,“二之日其同”是在“二之日栗列”的情況下進行的。
36、農奴們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時,頂風冒雪“為公子裘”’,“獻豜于公”。
37、《七月》各章敘述似斷實連,有側重又有重復,這種結構通過互相補充、不斷強調,使讀者逐漸形成了整體的完整印象。
38、 這四章詩從上一年的歲末寫到下一年的歲末,再現(xiàn)了農奴們從事農桑田獵勞動的情景。
39、第五章起過渡作用,寫農奴為自己修房。
40、周代的農權在農忙時住在田間臨時搭的草棚中,冬閑時才回村居住。
41、第五章的開頭用昆蟲特別是蟋蟀的活動,來形象表現(xiàn)節(jié)令的變化。
42、寒氣漸逼,蟋蟀由田野到房檐下,到房間里,到床下,不斷遷移。
43、天冷了,農奴們要回到房里住。
44、詩的第一章寫農奴們“無衣無褐”,這一章寫農奴們住處的惡劣、簡陋,他們過冬的準備,是堵好墻洞熏老鼠,塞好北窗,把破門涂上泥。
45、他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他們借以過冬的,也僅此而已。
46、“穹窒熏鼠,塞向墐戶”,“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四句,寫出了農奴居住的悲慘境況。
47、“磋我婦子”的一個“磋”字,在沉痛中蘊含了不滿現(xiàn)狀的情緒。
48、 詩篇的后半部分,寫農奴們在農桑田獵之外還要為農奴主服各種勞役。
49、這部分在繼前面寫了農奴們的衣、住后,寫他們食物的粗劣。
50、第六章從食物的鮮明對比上寫出了農奴和農奴主在生活上的天壤之別。
51、農奴們?yōu)檗r奴主吃得好而忙碌不停,他們采摘鮮果供農奴主享用,煮豆烹葵為農權主調口味,打棗收稻醞成美酒,讓農奴主喝了添壽,而自己只能用臭椿燒苫菜來維持生計。
52、這一章詩,農奴們把對現(xiàn)實的清楚認識寓于有意識的對比之中,平靜的敘述帶有冷峻的理性色彩。
53、 第七章寫農事完畢后,農奴還要給農奴主修茸屋宇一一割茅草,打草繩,修屋頂。
54、“晝爾”、“宵爾”、“亟其”等詞表現(xiàn)了農奴無喘息之機地給農奴主服勞役,他們急急忙忙干完這些活,又要準備去翻地播種,他們是農奴主永不停止使用的工具。
55、 最后一章寫在嚴冬期間,農奴為農奴主儲冰防暑,并準備年終宴會。
56、在宴會上,辛勞了一年的農奴要舉杯祝愿奴役他們的農奴主萬壽無疆,這莊嚴公堂上極不協(xié)調的一幕,真實反映了農奴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受權投,他們在精神上也備受蹂躪。
57、 《七月》在結構上脈絡清晰,以表現(xiàn)農奴的痛苦為線索,通過時間和空間的交織推進,從縱橫兩個方面,具體展現(xiàn)了古代農奴的生活圖景,具有既單純而容量又大的特點。
58、 詩篇以表現(xiàn)農奴的苦況為主,敘述了他們超負荷的勞動和幾乎瀕臨絕境的生活。
59、從時間上看,寫了一年十二個月農奴們的勞動和衣、食、住,這縱的時間變化,說明農奴們年年都過著這樣循環(huán)不斷、永無休止的牛馬般的生活。
60、從空間上看,逐次展現(xiàn)了農奴們勞動的場所:田問、桑林、織房、染房、谷場、果園、酒房、宮室、獵場、冰上……,這不斷轉換的空間,說明他們勞動的繁重、緊張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61、這以時間變化為經線和空間轉移為緯線而交織成的生活畫面,表現(xiàn)了農奴們在經濟、政治、人身等方面所受的壓迫和剝削。
62、畫面在表現(xiàn)耕織勞作的主體內容的同時,又收田野風光、星日霜露、昆蟲草木、衣食住、風俗等等于其中,具體地、形象地、多角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奴隸社會的透視具有一定的歷史縱深感,具有很大的認識價值。
63、 《七月》具有落盡紛華的古樸平淡風格。
64、全詩似一農奴在低聲吟唱自己的苦難生活,他隨口吟出了久積于胸的生活重壓:無窮無盡的勞作,不能溫飽的生活,無人身自由的憂懼,精神上受蹂躪的辛酸。
65、一詞一句,一景一物,一情一事,都從他胸中溢出,是那么的自然流暢,不加思索,沒有夸飾。
66、這里,沒有劍拔弩張的斗爭氣氛,也沒有金剛怒目式的抗爭姿態(tài),只有滲透了農奴斑斑血淚的生活事實。
67、詩人寓鮮明傾向于事實敘述中,這種生活真實具有鐵一般的力量,有著無可爭辯的邏輯性,它不可辯駁地證明了奴隸社會的殘酷不合理,它也透露了農奴的朦朧覺醒和不滿。
68、這種古樸平淡的特點使詩篇產生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