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1月24日(農(nóng)歷1600年12月21日),利瑪竇來到中國北京傳播基督教。
1600年5月18日(萬歷二十八年),利瑪竇帶著龐迪我(DidacedePantoja)神父和準備好獻給皇帝的禮物再度赴京,并于1601年1月24日抵達北京。進呈自鳴鐘、圣經(jīng)、《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
同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但中國的朝廷根本沒有注意到,利瑪竇長住北京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教。之后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的士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
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shù)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后來影響最大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啟。
1610年5月11日(萬歷三十八年)利瑪竇病逝于北京,賜葬于平則門外的二里溝。逝世前指定龍華民(NicolasLonglbardi)接任教會中職務。
利瑪竇(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1583年(明代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對中國典籍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shù)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wǎng)站立場無關。財經(jīng)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