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塞下曲常建古詩,塞下曲常建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塞下曲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歸去不稱王。
2、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3、 詞語解釋: “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
4、執(zhí)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
5、 “帝鄉(xiāng)”,指西漢國都長安 “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
6、 “天涯靜處”,甘肅玉門關(guān)一帶,泛指往年征戰(zhàn)之地 “兵氣”,同樣是指戰(zhàn)象 譯文: 烏孫的使臣帶著玉帛覲見了漢朝的皇上,在回歸的路上仍然不時回望帝都長安;烏孫回到自己的領(lǐng)土不再為了稱王而征戰(zhàn)。
7、 以往征戰(zhàn)頻繁的地方不再有戰(zhàn)火,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
8、 (自己譯的,不太雅,包涵下~) 賞析: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xiāng)思為特點。
9、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辟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10、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
11、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guān)系,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
12、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fēng)吹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13、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
14、“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
15、《左傳。
16、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干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之謂。
17、執(zhí)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
18、“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浹,相結(jié)很深。
19、“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
20、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
21、據(jù)《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
22、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
23、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
24、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guān)系,成為千古佳話。
25、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shù)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26、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
27、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涌云飛,形成高潮。
28、“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
29、“靜”字下得尤為有力。
30、玉門關(guān)外的茫茫大漠,曾經(jīng)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
31、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zhàn)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guān)鎖的寫法,于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
32、詩的結(jié)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
33、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zhàn)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
34、這種理想境界,體現(xiàn)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云的和平與統(tǒng)一的頌歌。
35、 “兵氣”,猶言戰(zhàn)象,用語字新意煉。
36、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
37、環(huán)環(huán)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氣概。
38、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39、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于開元、天寶年間。
40、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fā)的,可說是一劑針砭時弊的對癥之方。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