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海島算經(jīng)第一題答案解析,海島算經(jīng)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海島算經(jīng) [三國]劉徽 《海島算經(jīng)》由三國劉徽所著,最初是附于他所注的《九章算術(shù)》之后,唐初開始單行,體例亦是以應(yīng)用問題集的形式。
2、 全書共9題,全是利用測量來計算高深廣遠的問題,首題測算海島的高、遠,故得名。
3、《海島算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測量數(shù)學事著,亦為地圖學提供了數(shù)學基礎(chǔ)。
4、 《海島算經(jīng)》是中國數(shù)學家劉徽的作品。
5、眾所周知,劉徽為《九章算術(shù)》作注,《海島算經(jīng)》本來亦不是一部獨立的著作,只是劉徽為了解釋「重差術(shù)」而附在《九章算術(shù)》中《勾股》章之后的一些問題。
6、所謂「重差術(shù)」便是計算極高和極低的方法,經(jīng)劉徽考究后,把這些方法附在《勾股》章之后。
7、直至唐代初年,這一部分才被人從《九章算術(shù)》抽出來獨立成書,亦因第一題是測量有關(guān)海島的高度及距離的問題,而把它命名為《海島算經(jīng)》。
8、現(xiàn)傳版本的《海島算經(jīng)》是清初編輯《四庫全書》時戴震由《永樂大典》中重新抄錄出來,但只剩下九個問題。
9、 《海島算經(jīng)》所提及的「重差術(shù)」是透過對事物對象的反覆觀測(第一、三、四問要觀測兩次,第二、五、六、八問要觀測三次,第七、九問要觀測四次),在不引入三角函數(shù)的情況下,運用了相似三角形的對應(yīng)邊成比例的原理來計算出精確的結(jié)果,所以《海島算經(jīng)》可算是標記著中國古代測量數(shù)學的成就。
10、〔一〕 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與前表相直。
11、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參合。
12、從后表卻行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參合。
13、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答曰:島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14、 術(shù)曰:以表高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
15、所得加表高,即得島高。
16、求前表去島遠近者:以前表卻行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
17、除之,得島去表數(shù)。
18、〔二〕 今有望松生山上,不知高下。
19、立兩表齊,高二丈,前后相去五十步,令后表與前表參相直。
20、從前表卻行七步四尺,薄地遙望松末,與表端參合。
21、又望松本,入表二尺八寸。
22、復(fù)從后表卻行八步五尺,薄地遙望松末,亦與表端參合。
23、問松高及山去表各幾何? 答曰:松高一十二丈二尺八寸;山去表一里二十八步、七分步之四。
24、 術(shù)曰:以入表乘表間為實。
25、相多為法,除之。
26、加入表,即得松高。
27、求表去山遠近者:置表間,以前表卻行乘之為實。
28、相多為法,除之,得山去表。
29、〔三〕 今有南望方邑,不知大小。
30、立兩表東、西去六丈,齊人目,以索連之。
31、令東表與邑 東南隅及東北隅參相直。
32、當東表之北卻行五步,遙望邑西北隅,入索東端二丈二尺六寸半。
33、又卻北行去表一十三步二尺,遙望邑西北隅,適與西表相參合。
34、問邑方及邑去表各幾何? 答曰:邑方三里四十三步、四分步之三;邑去表四里四十五步。
35、 術(shù)曰:以入索乘后去表,以兩表相去除之,所得為景長;以前去表減之,不盡以為法。
36、置后去表,以前去表減之,余以乘入索為實。
37、實如法而一,得邑方。
38、求去表遠近者:置后去表,以景長減之,余以乘前去表為實。
39、實如法而一,得邑去表。
40、〔四〕 今有望深谷,偃矩岸上,令勾高六尺。
41、從勺端望谷底,入下股九尺一寸。
42、又設(shè)重矩于上,其矩間相去三丈。
43、更從勺端望谷底,入上股八尺五寸。
44、問谷深幾何? 答曰:四十一丈九尺。
45、 術(shù)曰:置矩間,以上股乘之,為實。
46、上、下股相減,余為法,除之。
47、所得以勾高減之,即得谷深。
48、〔五〕 今有登山望樓,樓在平地。
49、偃矩山上,令勾高六尺。
50、從勾端斜望樓足,入下股一丈二尺。
51、又設(shè)重矩于上,令其間相去三丈。
52、更從勾端斜望樓足,入上股一丈一尺四寸。
53、又立小表于入股之會,復(fù)從勾端斜望樓岑端,入小表八寸。
54、問樓高幾何? 答曰:八丈。
55、 術(shù)曰:上、下股相減,余為法;置矩間,以下股乘之,如勾高而一。
56、所得,以入小表乘之,為實。
57、實如法而,即是樓高。
58、〔六〕 今有東南望波口,立兩表南、北相去九丈,以索薄地連之。
59、當北表之西卻行去表六丈,薄地遙望波口南岸,入索北端四丈二寸。
60、以望北岸,入前所望表里一丈二尺。
61、又卻行,后去表一十三丈五尺。
62、薄地遙望波口南岸,與南表參合。
63、問波口廣幾何? 答曰:一里二百步。
64、 術(shù)曰:以后去表乘入索,如表相去而一。
65、所得,以前去表減之,余以為法;復(fù)以前去表減后去表,余以乘入所望表里為實,實如法而一,得波口廣。
66、〔七〕 今有望清淵下有白石。
67、偃矩岸上,令勾高三尺。
68、斜望水岸,入下股四尺五寸。
69、望白石,入下股二尺四寸。
70、又設(shè)重矩于上,其間相去四尺。
71、更從勾端斜望水岸,入上股四尺。
72、以望白石,入上股二尺二寸。
73、問水深幾何? 答曰:一丈二尺。
74、 術(shù)曰:置望水上、下股相減,余以乘望石上股為上率。
75、又以望石上、下股相減,余以乘望水上股為下率。
76、兩率相減,余以乘矩間為實;以二差相乘為法。
77、實如法而一,得水深。
78、〔八〕 今有登山望津,津在山南。
79、偃矩山上,令勾高一丈二尺。
80、從勾端斜望津南岸,入下股二丈三尺一寸。
81、又望津北岸,入前望股里一丈八寸。
82、更登高巖,北卻行二十二步,上登五十一步,偃矩山上。
83、更從勾端斜望津南岸,入上股二丈二尺。
84、問津廣幾何? 答曰:二里一百二步。
85、 術(shù)曰:以勾高乘下股,如上股而一。
86、所得以勾高減之,余為法;置北行,以勾高乘之,如上股而一。
87、所得以減上登,余以乘入股里為實。
88、實如法而一,即得津廣。
89、〔九〕 今有登山臨邑,邑在山南。
90、偃矩山上,令勾高三尺五寸。
91、令勾端與邑東南隅及東北隅參相直。
92、從勾端遙望東北隅,入下股一丈二尺。
93、又施橫勾于入股之會,從立勾端望西北隅,入橫勾五尺。
94、望東南隅,入下股一丈八尺。
95、又設(shè)重矩于上,令矩間相去四丈。
96、更從立勾端望東南隅,入上股一丈七尺五寸。
97、問邑廣長各幾何? 答曰:南北長一里百步;東西廣一里三十三步、少半步。
98、 術(shù)曰:以勾高乘東南隅入下股,如上股而一,所得減勾高,余為法;以東北隅下股減東南隅下股,余以乘矩間為實。
99、實如法而一,得邑南北長也。
100、求邑廣:以入橫勾乘矩間為實。
101、實如法而一,即得邑東西廣。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