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子五色令人目盲原文及翻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什么意思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2、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
3、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4、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6、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7、擴展資料《道德經(jīng)》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8、“道法自然”是《道德經(jīng)》中老子思想的精華。
9、“道”作為《道德經(jīng)》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
10、“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fā)展與表現(xiàn)。
11、“道”與“法”在規(guī)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12、“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fā)揮其作用。
13、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tǒng)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xiàn),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guī)律。
14、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15、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zhàn)爭與暴力。
16、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jīng)》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jīng)》一書在結構上經(jīng)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于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
17、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18、對于《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
19、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于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蕩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
20、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21、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游戲、珍貴物品并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
22、這里老子是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
23、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
24、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
25、《道德經(jīng)》十二章中,老子提出“為腹不為目”的主張。
26、從修身角度來看,“為腹不為目”首先意味著對“慈愛原則”的肯定,慈愛原則意味著對于仁愛原則的弊病的克服和超越。
27、慈愛原則所根據(jù)的是大道的原則,慈愛原則施行的意義就體現(xiàn)在具體的愛他者的過程中,而不是通過一種愛人的行為來確立主體自身的價值。
28、在實際的施為過程中,慈愛的原則強調以無為的方式來進行。
29、無為的方式避免了個體對于他者的壓迫,體現(xiàn)出對于他者的意志和價值的充分尊重,故而慈愛原則又是以“容”的原則作為其首要的價值原則。
30、而從治國角度來看,“為腹不為目”意味著政治的首要目標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各正性命,保有自身的素樸本性。
31、從具體施為上來看,“為腹不為目”意味著不以“刑名”的方式來施政,而主張“愚民”。
32、從統(tǒng)治者自身而言,其統(tǒng)治的意義并非出于對于權力的欲望、利益;而是出于對于他的子民之愛,并欲為之安頓的責任。
33、故而在政治實踐中,老子所主張的是“和”的原則,而不是“法”的原則。
34、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道德經(jīng)。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