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歷史典故100篇,歷史典故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典故,古人也稱故典,或稱古事、故事、故實、古典、典實、舊典、往典等等。
2、在詩文中運用典故,古書上也有不同的名稱,一般稱為用事,也有稱為引事、隸事、使事、運典等的,我們今天一般就稱用典了。
3、 “事典”與“語典” 什么是典故呢?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4、由古代故事構(gòu)成的典故,稱為“事典”;有來歷出處的詞語構(gòu)成的典故,就稱為“語典”。
5、 事典所用的古代故事中,最大量的是歷史故事。
6、如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7、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幾句,就是連用蘇琥不失節(jié)而還漢;黃公(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黃公)避秦入商雒山中; 穆生因楚王戊忘設(shè)醴酒而離去;鄒陽獄中上書以自明四個歷史故事(均見《漢書》),借以表明李白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是出于對唐王朝的忠心,他決不跟隨李璘謀叛,因而他被流放夜郎完全是冤案。
8、 事典也有用神話、傳說、寓言、詩歌、小說、戲曲等故事的,如李白《把酒問月》詩:“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用的是神話故事。
9、韓愈《感春四首》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霜白趨埃塵。
10、”就用了畫蛇添足的寓言故事;汪元量《錢塘歌》:“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
11、” 用的是杜甫《杜鵑》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12、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13、” 語典所用的是古書中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14、如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
15、后代因稱十五歲為“志學(xué)之年”,三十歲為“而立之年”,四十歲為“不惑之年”,五十歲為“知命之年”,六十歲為“耳順之年”,七十歲為“從心之年”。
16、這里所取的是有特殊意義的詞語。
17、這種情況, 在語典中是隨處可見的。
18、此外,也有取專有名詞的,包括人名、地名、宮殿名、篇名、典制名、官職名等等。
19、如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20、”“輪臺”為地名,在,漢朝曾在那兒駐兵屯田。
21、陸游詩中代指南宋邊疆。
22、 詞典也有取格言、警語、俗語、詩文句的,如杜甫《哭王彭州搶》詩: “翠石俄雙表,寒松竟后調(diào)。
23、”用《倫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 無論事典或語典,特別是事典,同是一個典源,在不同的詩文中,可用許多不同的詞語來概括。
25、如《韓非子·和氏》篇講和氏獻璧的故事,后人作典故使用時用詞可謂千變?nèi)f化。
26、因和氏所獻的是未理的璞,經(jīng)加工后才成為璧,璧也就是玉,成為著名的寶物。
27、因之在詩文中使用時可用“和璞”、“和璧”、“和玉”、“和寶”。
28、又因和氏姓卞,就可用“卞”代“和”,成了“卞璞”、“卞璧”、“卞玉”、“卞寶”。
29、因和氏為楚人,又可用“楚璞”、“楚璧”、“楚玉”、“楚寶”。
30、楚又稱荊,也就可稱“荊璞”、“荊璧”、“荊玉”、“荊寶”。
31、又因璧得之于楚(荊)山中,故也可稱“楚山璞”、“荊山璞”等。
32、或者干脆稱為“和氏”等。
33、 事典如此,有些較長的語典也是如此。
34、如曹植《名都篇》有“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后代常用作飲美酒的典故,如王維《少年行》:“新豐美酒斗十千。
35、”辛棄疾《玉樓春·再和》:“十千一斗飲中仙。
36、” 典故的用法 典故在古詩文中有種種用法,這里只就主要的用法略作介紹。
37、 正用和反用。
38、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來意義入詩文;反用則在詩文中反用原典的意義。
39、如上舉和氏璧的典故,在使用時往往表現(xiàn)了對和氏不幸遭遇的同情,如李白《鞠歌行》:“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
40、”這是正用。
41、但李商隱在《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中卻說:“卻羨卞和雙刖足, 一生無復(fù)沒階趨。
42、”說自己反而羨慕卞和被刖去雙足,免得繼續(xù)作一小吏, 受到階前逢迎奔走的恥辱。
43、這是憤激之詞。
44、又如“求田問舍”一典,本來是劉備批評許汜在天下大亂時,無憂國志家的救世之心,而只求買田置地,經(jīng)營自己的安樂窩(見《三國志·陳登傳》)。
45、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說:“求田間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
46、”這是正用。
47、而王安石在《讀蜀志》中卻說:“無人說與劉玄德,問舍求由意最高。
48、”這是反用,充分體現(xiàn)了王安石在變法失敗后的苦悶與憤激。
49、事典有反用,語典也常見,如王安石《鐘山即事》:“茅詹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反用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鳥鳴山更幽”意。
50、這種反用,往往在大家熟悉的典故中, 語出意表,驚人耳目,受到后人稱道。
51、 明用和暗用。
52、明用是讓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
53、如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
54、李斯竭忠,胡亥極刑”就是。
55、暗用則并不點明, 不讓人感到是用典,當(dāng)然,熟悉典故的人就能看出來。
56、如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57、”暗用了謝脁《之宣城郡山新林浦向板橋》詩的“天際識歸舟”句。
58、又如《長生殿》第三分:“全憑仗金投暮夜,把一身離阱穴。
59、”幕夜投金。
60、顯然是指黑夜行賄,但也是暗用了《后漢書·楊震傳》的典故。
61、楊震新任東萊太守,“道經(jīng)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62、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 何也?’密曰:“暮夜無知之者。
63、’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64、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65、” 借用。
66、構(gòu)成借與被借的關(guān)系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并不相干,但它們之間也有某一相關(guān)的地方。
67、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
68、”王叔和是著名的醫(yī)學(xué)家,著有《脈經(jīng)》。
69、文中用人名代醫(yī)書。
70、這種借用法,詩文中用得相當(dāng)普遍,上面說的“借詞”也就是“借用”。
71、 化用。
72、指用典時不是直用典故,而是把原典靈活地加以融化、點化。
73、這是為歷代稱道的一種用典法。
74、這里僅舉古詩詞曲中常見的化用前人詩句例, 如蘇軾名作《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7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
76、”常被后點化用來寫西湖。
77、詩如聶大年《西湖景十首·雷峰夕陽》:“宜雨宜晴晚更宜,西湖端可比西施。
78、”詞如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說與西湖客,觀水更觀山。
79、淡妝濃抹西子,喚起一時觀。
80、” 曲如薛昂夫《苦雨》:“西湖也怕西施妒,天也為他巧對付。
81、晴,也宜畫圖, 陰,也宜畫圖。
82、” 古詩文中還有一句中連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典故。
83、二典有并列關(guān)系的, 如《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螢窗雪案,刮垢磨光。
84、”“螢窗” 用車胤囊螢讀書的故事;“雪案”用孫康映雪讀書的典故。
85、也有二個以上典故糅合運用的。
86、糅合后,后起來像一個典故,如李商隱《西南行卻寄相送者》: “明朝驚破還鄉(xiāng)夢,定是陳倉碧野雞。
87、”“陳倉碧野雞”含有二個有關(guān)雞的典故。
88、據(jù)《史記·封禪書》載:秦文公于陳倉祀雞神陳寶。
89、又《漢書·郊祀志》載:宣帝時,“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
90、”詩中把陳倉的陳寶神和益州的金馬碧雞神糅合在一起了。
91、 為什么古人那么愛用典,而且長久不衰?這除了科舉考試和言文分離等客觀原因外,還在于好的用典,在抒情達意上,實有助于詩人的表達。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