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退步原來是向前全詩,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這是布袋和尚的一首偈子,一首禪詩。
2、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3、”據(jù)說,這首《插秧詩》是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間的時候,曾經(jīng)和一些插秧的農(nóng)人在一起,為了度化他們而作。
4、提起布袋和尚,大家應(yīng)該并不陌生,實際上,“彌勒菩薩”的這種塑像造型就源于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
5、布袋和尚的法名也叫“契此”,由于他經(jīng)常背著一個裝著經(jīng)書、缽盂等日常用具的布袋,行腳游化民間,所以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
6、在他圓寂時,人們才知道他實際上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7、布袋和尚的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農(nóng)人插秧時的見聞覺知,而實際上已經(jīng)將修道時的內(nèi)在境界和奧秘全部含攝無余。
8、這首詩表面意思是,插秧人手里拿著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藍的一望無際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須”清凈、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道)”,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后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
9、那么,這首詩真正所蘊含的佛理是什么呢? “手把青秧插滿田”中的“田”實際上是指我們的心田——也即所有眾生本有的猶如虛空一般的如來藏的光明,這句話中的“插秧”動作是指代我們?nèi)粘I钪猩砜谝獾囊磺兴魉鶠?,如睹物聞聲、行走坐臥、語默動靜等。
10、整句話的意思是,猶如青秧插滿水田一樣,我們平時的一切思想、行為和語言等都是在猶如虛空般的如來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雖然如此,如來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從來就沒有動搖和遷變過。
11、“低頭便見水中天”中的“低頭”比喻息滅所有妄想和雜念,將所有注意力全部收回來觀察、覺照自己的身心;“便見水中天”意為“可以領(lǐng)悟到身心和外境世界的真正面目就像一望無際的虛空一樣”。
12、當一個人將全部的注意力用來悉心覺照、體驗身心的真正面目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心實際上并非通常所感覺的那樣——有血有肉、實實在在、具有質(zhì)地和重量,而是猶如虛空一般通透無礙、無有任何實性。
13、如果一個人在體驗到“不知身是何物”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悉心參究,漸漸火候到時,就會“桶底脫漏”,身心大放光明,體悟到不生不滅的心性。
14、《心經(jīng)》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15、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16、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17、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18、”所以,構(gòu)成我們身心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本性是空的、沒有任何自性。
19、既然空是諸法的實相,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和外境實實在在地存在呢?原來在我們的心中存在一種極其隱蔽、細微的心念,這種心念將自己的身心和外境的一切執(zhí)為實有,猶如看電視的人在電視中執(zhí)著有活人存在一樣,這種執(zhí)著顯然不符合事實真相,是對諸法實相的顛倒執(zhí)著或錯誤認取。
20、對于凡夫來說,心中這種細微的錯誤執(zhí)著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從來沒有消失過,所以凡夫一直處在這種對世界的錯誤認知中,流浪生死,不能認識諸法的實相。
21、“佛”是梵文“布達”的簡稱,“布達”的意思就是正覺者,所謂正覺即是從凡夫的這種錯覺中覺悟的人。
22、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后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
23、所以,眾生要想成佛,了悟如來的智慧德相,必須斷除內(nèi)心將諸法執(zhí)為實有的錯誤心念。
24、“六根清凈方為道”中“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25、所謂“六根清凈”,從比較淺的層次上來說,就是指這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時,內(nèi)心無有“貪嗔癡”等煩惱心念伴隨。
26、佛經(jīng)中常說凡夫“六根不凈”,這并不是說凡夫的六根本身有什么不干凈,而是指凡夫的六根對境時,意根中必定有貪嗔癡等煩惱心念生起。
27、猶如食物中摻雜毒物,食物就再也無法食用一般。
28、當我們的六根對境時,如果有貪嗔癡等煩惱心念伴隨,那么我們就會感受種種痛苦和衰敗。
29、如果六根對境時,我們一方面能夠做到讓六根如明鏡一般照了萬象,一方面讓自己的意根如如不動,無有分別妄想和破立,無有任何貪嗔煩惱,此即六根清凈。
30、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六根清凈,就是真正的“道人”,此人一定能夠漸漸趨入圣流,深刻體驗心的本性。
31、凡夫之所以流浪生死,其根本原因即是六根不凈。
32、他們的六根對境時,將自身和外境執(zhí)為實有的愚癡煩惱就會自然生起;如果外境是可意的,則會生起貪心煩惱;如果外境是不可意的,嗔心煩惱就會隨之而起。
33、所以,一個道人應(yīng)當時時“照顧”好自心,在六根對境時,應(yīng)利用種種手段不讓貪嗔煩惱生起,或者用覺照來消融貪嗔癡等煩惱。
34、“退步原來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將平時關(guān)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轉(zhuǎn)過來,覺照自己的身心。
35、凡夫不能覺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緣妄想,而對內(nèi)心所起的種種錯誤心念也從來不去觀察,對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參究。
36、任何一個人只要肯“低頭”、肯“退步”,就一定能漸漸了悟諸法的真相,所以詩中說“退步原來是向前”!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