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七夕節(jié)是幾月幾日,qixijie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七夕節(jié)的習(xí)俗 在我國,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2、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zāi)媳?,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3、 七夕坐看牽??椗?,是民間的習(xí)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4、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5、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6、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7、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shù)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8、 七夕節(jié)最普遍的習(xí)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9、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10、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jié)網(wǎng)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11、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fēng)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12、乞巧七夕的習(xí)俗 ? ? ?七夕節(jié)最普遍的習(xí)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13、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14、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jié)網(wǎng)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15、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fēng)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16、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zhì),類似古代斗巧的風(fēng)俗。
17、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xí)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fā)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fēng)俗的演變。
18、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19、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20、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21、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xí)俗。
22、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
23、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
24、 而在紹興農(nóng)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25、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yuǎn)不分開。
26、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
27、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28、 廣州的乞巧節(jié)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yù)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29、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30、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31、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32、 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
33、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
34、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
35、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
36、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37、 有的地區(qū)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qū)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xiāng)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
38、不同地區(qū)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
39、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shù)的宗鄉(xiāng)會館還在這個節(jié)日設(shè)香案,拜祭牛郎織女。
40、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41、 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42、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43、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44、《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45、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46、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
47、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48、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tǒng)節(jié)日。
49、但不少習(xí)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50、 ? 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七巧節(jié)或七姐誕,發(fā)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qū)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慶祝(在明治維新后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51、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jié)日活動的內(nèi)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jié)”或“少女節(jié)”、“女兒節(jié)”。
52、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wù)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53、 ?七夕節(jié)最普遍的習(xí)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54、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55、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jié)網(wǎng)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56、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fēng)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57、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zhì),類似古代斗巧的風(fēng)俗。
58、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xí)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fā)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fēng)俗的演變。
59、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60、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61、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62、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xí)俗。
63、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
64、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
65、 而在紹興農(nóng)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66、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yuǎn)不分開。
67、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
68、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69、 廣州的乞巧節(jié)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yù)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70、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71、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72、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73、 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
74、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
75、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
76、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
77、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78、 有的地區(qū)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qū)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xiāng)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
79、不同地區(qū)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制作精巧。
80、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shù)的宗鄉(xiāng)會館還在這個節(jié)日設(shè)香案,拜祭牛郎織女。
81、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82、 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83、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84、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85、《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86、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87、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
88、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89、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tǒng)節(jié)日。
90、但不少習(xí)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