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熒光成像探針首次可以客觀、非侵入性地測量嗅覺喪失(臨床上稱為嗅覺缺失)。這種新工具以嗅覺神經(jīng)為目標,有可能消除用于診斷某些嗅覺缺失病癥的活檢,并有助于開發(fā)治療干預措施。這項研究發(fā)表在《核醫(yī)學雜志》8 月刊上。
研究表明,美國約有 1330 萬成年人患有各種嗅覺障礙,340 萬人患有嚴重的嗅覺減退或完全喪失嗅覺。然而,這些研究是在 COVID-19 病毒大流行之前進行的,因此嚴重低估了目前患有嗅覺障礙的人數(shù)。
“盡管嗅覺對生活質(zhì)量至關重要,而且嗅覺缺失癥的患病率很高,但目前無論是在臨床上還是在人類或動物實驗環(huán)境中,都沒有客觀、獨立于用戶的方法來評估嗅覺感知,”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南卡羅來納醫(yī)科大學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系助理教授 Dauren Adilbay 醫(yī)學博士指出。“我們試圖研究一種使用特殊熒光成像劑 Tsp1a-IR800P來診斷嗅覺喪失的新方法。”
Tsp1a-IR800P靶向鈉通道 1.7 (Nav1.7),該通道通過幫助信號傳播到嗅球,在嗅覺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為了確定 Nav1.7的表達,研究人員對嗅覺正常的小鼠和化學誘發(fā)嗅覺喪失的小鼠進行了 Tsp1a-IR800P成像。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嗅覺上皮組織進行了額外的成像研究。還對感染 COVID-19 的倉鼠的嗅覺上皮以及先前被診斷患有 COVID-19 并死于疾病的患者的人類尸體進行了成像。
熒光信號顯示, Nav1.7 在嗅覺正常的受試者中大量表達,而在嗅覺喪失的受試者中,Nav1.7 的表達顯著減少。還注意到信號強度的降低與損傷程度成正比,這意味著較低的熒光發(fā)射/信號可能表示嗅覺喪失,而較高的熒光發(fā)射/信號可能表示治療反應和嗅覺恢復。
研究作者指出,這種熒光成像劑有潛力在醫(yī)生的診室環(huán)境中與內(nèi)窺鏡一起使用來診斷嗅覺障礙。它還可以立即應用于動物模型的臨床前研究(其中不存在客觀和非侵入性工具),以評估恢復嗅覺的藥物干預的有效性,從而有助于開發(fā)新的治療方法。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