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話巴山夜雨時】“卻話巴山夜雨時”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原詩為:
> 君問歸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漲秋池。
> 何當共剪西窗燭,
>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未來相聚時回憶此刻情景的期盼。整首詩情感細膩、意境深遠,是唐詩中極具代表性的抒情之作。
“卻話巴山夜雨時”不僅是詩句中的一個片段,更承載了深厚的情感與人生感悟。它描繪了一個在異鄉(xiāng)漂泊、思念故人的情景,同時又寄托了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這種“今夕何夕”的感慨,使得這句詩成為后世文人常引用的經(jīng)典語句。
表格展示:
項目 | 內(nèi)容 |
出處 | 李商隱《夜雨寄北》 |
原文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作者 | 李商隱(唐代) |
詩體 | 七言絕句 |
主題 | 思念、離別、期待重逢 |
情感基調(diào) | 深沉、含蓄、略帶哀愁 |
用典/意象 | 巴山夜雨、西窗燭、歸期未定 |
現(xiàn)代意義 | 表達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憧憬 |
文學價值 | 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情感真摯 |
結(jié)語:
“卻話巴山夜雨時”不僅是一句詩,更是一種情感的象征。它提醒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身處何地,那些曾經(jīng)的風雨與等待,終將在某個時刻被溫暖地回憶與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