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共產品理論公共文化,公共產品理論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公共產品的存在給市場機制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即使某種公共產品帶給人們的利益要大于生產的成本,私人也不愿提供這種產品,因為公共產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在公共產品消費中人們存在一種“搭便車”動機公共產品理論每個人都都想不付或少付成本享受公共產品。
2、只好政府出面擔當此職能,但公共產品其價值如何確定?邊際效用價值論便賦予無形的公共產品以主觀價值,從而使社會能采用統一的貨幣尺度去衡量對比公共產品的供應費用與運用效用之間的關系。
3、公共產品理論還提出,遵循效用——費用——稅收的程式,稅收成為公共產品的“稅收價格”,是人們享用公共產品和勞務相應付出的代價,從而將公共產品供應的成本和收費有機地連結起來。
4、依據市場經濟和公共產品理論,政府不僅要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還要在市場經濟中發(fā)揮填空補充、矯正和調節(jié)作用。
5、政府成為公共經濟活動的中心,為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和勞務。
6、財政籌集收入和分配支出的活動,不再是一般意義的分配,也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勞務,進行資源配置和市場需求的調節(jié)。
7、這就超越了亞當·斯密把財政理解為一種分配活動的范圍,財政已經成為一種生產活動,使西方經濟學尤其是財政理論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
8、 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都是當今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對這兩者都做出了貢獻。
9、理論上,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手段按照社會福利最大化確定稅收然后用稅收收入提供公共產品,但是在公共領域沒有市場機制這樣的個人偏好顯示機制,況且人們有“搭便車”動機,隱瞞自己的公共產品消費偏好,產生了“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理論在“誘導人說真話”方面做出了貢獻。
10、美國經濟學家格羅夫斯等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赫爾維茨的“激勵相容”不可能性定理出發(fā),按納什均衡原則建立了一個經濟機制,以解決“搭便車”問題,幾乎同時克拉克也提出了一種說真話機制即克拉克稅也叫克—格稅。
11、在博弈論方面,泰勒、沃德、羅伯英曼討論的公共產品博弈模型、斗雞博弈模型豐富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內容。
12、公共選擇理論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突破 公共產品理論的新發(fā)展方向之一就是公共選擇理論,它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突破。
13、公共選擇理論主要用經濟學來分析、研究政府對公共產品的決策和選擇,即非市場決策,公共選擇的方式可以有公民投票、直接民主、代議制、集權式決策等,公共選擇理論把政府本身理解為負責履行公共產品生產的特殊部門。
14、這種理論與公共產品其它理論最大的區(qū)別同時也是其優(yōu)點就是它不再把公共產品選擇問題看成是一個社會福利函數的最優(yōu)化問題,而是將其還原為一個社會利益沖突問題。
15、公共選擇理論利用現代經濟學的邏輯和方法來研究集體選擇,這正是公共選擇理論是經濟學而不是政治學的原因。
16、盡管名為公共選擇,但其實質仍是建立在個人理性和個人選擇基礎上的。
17、 公共產品理論對中國改革的實踐有很強的解釋力和借鑒作用,中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沒有買方市場,大量產品有公共產品的特征,效率低下,阻礙了經濟發(fā)展。
18、1992年中央宣布逐漸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以后,這一狀況得到了改善。
19、但是“什么是政府應該管的,什么是應該由市場內在運行解決的”以及“政府如何才能管好”依然是一個重要持久的課題。
20、從廣義上講“制度”、“政策”也是公共產品,在中國過渡轉型時期,運用公共產品理論分析制度變遷,分析市場與“公共選擇”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尤其是對政府行為邊界及其公共產品生產效率進行研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1、改革作為一個制度變遷過程本身就是公共選擇的結果。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財經信息僅供讀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