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浣溪沙籟籟衣巾落棗花蘇軾,浣溪沙籟籟衣巾落棗花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2、牛衣古柳賣黃瓜。
3、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4、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
5、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6、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tǒng)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xù)不斷的影象。
7、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8、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9、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
10、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
11、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
12、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
13、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
14、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jié)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
15、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
16、“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
17、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
18、“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jié)、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19、看來,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
20、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
21、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
22、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23、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
24、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tài)。
25、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
26、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