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師說翻譯全文一句一句翻譯,師說翻譯全文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師說》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5、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9、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1、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2、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13、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14、”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15、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
16、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17、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18、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1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0、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2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22、白話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23、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24、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25、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
26、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27、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28、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29、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
30、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31、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32、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
33、問他們?yōu)槭裁醋I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
34、”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
35、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36、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37、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
38、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
39、”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40、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
41、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42、?擴展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此篇文章出自唐代韓愈的《昌黎先生集》。
43、《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所作。
44、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之職。
45、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jiān)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
46、但來到國子監(jiān)上任后,卻發(fā)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yè);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
47、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jiān)的教學和管理。
48、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49、作者背景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50、字退之。
51、河南河陽(今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52、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53、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54、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
55、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
56、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
57、后回京任四門博士。
58、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
59、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60、但不得志。
61、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
62、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63、移袁州。
64、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
65、政治上較有作為。
66、創(chuàng)作理論上: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67、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68、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69、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yǎng),提出養(yǎng)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70、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
71、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72、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73、韓愈的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
74、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75、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6、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
77、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
78、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
79、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
80、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
81、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
82、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tǒng)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
83、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
84、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
85、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86、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guī),如《祭十二郎文》。
87、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
88、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89、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
90、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
91、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
92、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
93、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
94、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95、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家之首。
96、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97、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
98、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chuàng)之功。
99、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
100、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fā)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
101、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