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雜詩陶淵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陶潛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2、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3、翻譯:青春一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4、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5、陶淵《雜》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
6、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于同一年內(nèi)。
7、據(jù)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證知作于公元414年(晉安帝義熙十年),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8、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
9、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余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于《楚辭》。
10、”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diào)。
11、擴展資料陶淵明,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
12、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13、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
14、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15、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jīng)》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16、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