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山東民歌繡荷包歌詞,山東民歌 繡荷包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東北大秧歌是民間文化的早生子,在元朝之后,農民逢年過節(jié)就自發(fā)地組織起來走村串戶去表演秧歌。
2、秧歌舞的隊型是排成兩行,一邊是男,一邊是女,那時候女人不能拋頭露面地跳舞演出,所以都是由男人抹上脂粉穿上花衣假扮的。
3、秧歌以“女”為主,旁邊的男人繞著旦角舞,一會去逗一下,表演動作里就逐漸有了動手動腳,甚至一些男女調情的說口。
4、白天看秧歌不滿足,晚上,農民們就把唱得最好、長得最美的那一對秧歌隊員請到屋里去了。
5、“東北那種南北大炕,家子,包括老公公、新媳婦,全在一個炕上暖著,剩下的也就是三四尺寬的地”,秧歌根本舞不起來,藝人沒辦法,只好在說唱上下功夫。
6、點上一盞油燈,唱個《白蛇傳》、《繡荷包》啥的,大多是江南、河北、山東等地的民歌小故事,用東北的曲調來演唱。
7、這就是二人轉的雛形。
8、春天鏟地播種畢,東北叫“掛鋤”,得唱20天二人轉;秋收完了,再唱半個月或20天,一年這兩季幾乎是二人轉的季節(jié)。
9、到了貓冬的時候,二人轉就更加必不可少。
10、春秋兩季的二人轉,大多在場院里,露天里唱,所以有個別號叫“滾地包”;田間壟頭、糞堆之上表演的,叫“滾土包”;天寒地凍在屋里炕邊上唱的,叫“靠炕沿”。
11、唱丑的看相,包頭的看浪(‘包頭’指裝扮好了的女角)。
12、屋里簡陋的燈光就談不上啥舞臺照明了,丑角舉著油燈、圍著旦角唱做,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四周的觀眾都能看清旦角的俏臉。
13、他們因此練就了一手絕活:隨便怎么轉,燈花不興有一絲跳動,更不興有燈油濺出。
14、《陪都紀略》里已經(jīng)有二人轉的記載,在當時的十多種曲藝形式里,二人轉還沒有今天這個學名,它的土名,叫“蹦蹦”。
15、“民間都叫‘蹦蹦’,到后來還這么叫。
16、藝人不愿意,兔子才蹦呢。
17、他們愿意叫‘蓮花落(音同‘烙’)’,還專門編了一段‘說口’:‘要叫蓮花落,喜事就來到,出門卡磚頭,元寶望家抱。
18、誰要叫蹦蹦,扭頭就敗興,出門卡跟頭,回家就得病。
19、’”1930年代大連的《泰中日報》上已經(jīng)用到“二人轉”這個詞,真正定下來,是1952年12月,原遼東省搞文聯(lián)藝術匯演,藝人們提出來,“蹦蹦”這個名字不好,討論了3天,最后提出了“二人轉”的名字。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