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什么?,幾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釋 義: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強加。
2、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3、 出 處: 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
4、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7、”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wèi)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忿懟,在郡主則視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10、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語出于《論語·衛(wèi)靈公篇》,是孔子經(jīng)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
11、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圣經(jīng)》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qū)域文化的概括和統(tǒng)領(lǐng)。
12、《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14、孔子所強調(diào)的是,人應(yīng)該寬恕待人,應(yīng)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xiàn)。
15、“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xiàn),而其積極表現(xiàn)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6、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
17、《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8、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原則。
19、孔子所言是指人應(yīng)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20、人應(yīng)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yīng)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21、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guān)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22、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yīng)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
23、人生在世除了關(guān)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guān)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24、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里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
26、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人際關(guān)系原則適用于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guān)系卻未必如此。
27、這種理解并非無稽之談,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yīng)當是指廣義的。
28、 孔子所道出這么一句話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29、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fā)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
30、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huán)境下才適合的。
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xiàn)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32、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還是政治關(guān)系方面都應(yīng)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條經(jīng)久不衰的人際關(guān)系原則的重要性。
33、 示例:孔子告訴我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